群岛学友专辑 | 硅硅:教育3.0对幼儿也适用吗?
随着教育纪录片《把一座城市变成一所学校》在全国的展映,片中展示的几组人在陌生城市中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令人动容。同时也有不少现场参与者发出感慨:成年人才能这样学习吧,至少也得高中以上,小孩子肯定不行,小孩子还是得有老师教才行。
真的如此吗?
作为「春晓童园」的幼儿老师,硅硅并不认同这样的观点。在她看来,自主学习和成长的过程每一天都在「春晓」的孩子们身上发生,而这本就是学习最天然的样子。
这么小的孩子要如何自主学习?当孩子们遇到张力和挑战时,老师们会如何认知和处理?“老师”在不同时刻的角色又是什么?
今天的文章既是三年来硅硅在幼儿教育领域对“教育3.0”的实践梳理,也是她在参加完「群岛教育3.0共读日课」后理论结合实践的毕业小论文。
Enjoy reading~
令人难忘的2020年只剩几天,我想这一年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五味杂陈,有很多思考的一年。新冠疫情来势汹汹,戴着人类不熟悉的面具,甚至在一年将近过去的现在,我们依然受它影响,谈“冠”色变——这世界真的在以我们无法预测的形式向前行进着。
VUCA时代(中文译作“雾卡”)真切的让我们每个人都感受到了它的“雾”和“卡”,曾有的知识和信息不管用了,很多成人在反思自己事业前途的时候,也想到了孩子的教育:未来不可预测,而如今知识和信息都已唾手可得,那还有什么是更值得我们给予孩子的?
曾经热衷于英语启蒙、数学启蒙、XX启蒙的我,在进入「春晓童园」后,开始了一段作为幼儿教师,与同事、与孩子互动共学的美好旅程。在这三年多的旅程中,《儿童发展心理学》、《孩子如何思考》等书中孩子的形象与园里的孩子时而重叠、时而交错,让我对真实的孩子有了更立体的认知,对于孩子如何学习有了更多的实践与反思。
在去年「春晓童园」有幸成为群岛的一座小岛后,我们也跟随群岛对工作方式和面向未来的教育有了更深入更系统的学习。这次的「群岛教育3.0共读日课」中,每看一篇顾远老师和周贤老师的文章,都是一次我对我们正在进行的幼儿教育的一次梳理和检测。
谨以此篇记录我的梳理。
我的教育第一性原理是什么?
很多人遇到问题,用的是“类比性思维”,也就是看看别人都做了什么,再想想我们能做些什么。而亿隆马斯克在遇到问题时,会拨开事物的表象,探寻问题的本质,再一层一层往上走,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
第一节课顾远老师选的文章就让我自发的深入思考:我的幼儿教育第一性原理是什么呢?回想起在进入「春晓童园」之前,我用的就是“类比性思维”,现在很流行的幼儿教育就是英语启蒙、数学启蒙、XX启蒙,那我只要把这些启蒙做到最好不就棒棒了吗?而现在,在经过三年的幼儿教育实践后,再面对这个问题,我有了更深入的思考: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思考儿童大脑的本质特点是什么?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儿童大脑的本质特点是什么?
儿童绝非缩小版的成人,事实上儿童与成人的思维、大脑和知觉形式完全不同,服务于不同的进化机能。儿童的大脑有两个明显区别于成人的特点:
儿童的大脑有更多的神经突触,比成人大脑的连接程度更高。
表现出来的行为:儿童的思维和注意力都是发散的。相信所有有娃的家庭都会经常感叹孩子旺盛的新奇的想象力。当然也有“折磨人”的一面,比如让三岁的孩子抓紧时间穿衣服吃饭穿鞋出门时一件很磨练父母意志的事情;比如让娃去书房拿书,结果ta路过大厅被地上的纸筒吸引,假装起了自己时海盗,早把拿书的事情忘记了……
相比任何其他动物,为何人类幼崽要有这么长的“未成熟期”呢?实际上,这是有非常重要的进化意义的——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最伟大能力是能够改变世界,包括物理世界和心理世界。人类对自己的幼崽有着深沉无私的爱,在这安全庇护之下,孩子得以在自由玩耍中认识世界。孩子发散的思维不会将想象限制在当下,他们在游戏中无拘无束地构造因果关系图,自由推断各种不同的可能性、想象世界或许是别的什么样子。长大后,依赖于ta头脑中形成的因果关系图和考虑世界可能模样的能力来征服现实世界。
儿童大脑的前额叶皮层远未发育成熟,大概要到25岁才能发育成熟。前额叶皮层主要负责思考、计划、控制、抑制冲动等复杂能力。
表现出来的行为:孩子常会掉进情绪的漩涡里,这时若是指望他们自己控制好情绪恢复理性,是不现实的。这是孩子最需要成人帮助的时刻,他需要我们来担当大脑前额叶皮层的功能,共情他们,与他们产生感情联结,帮助他们恢复理性思考。
儿童大脑的这一“bug”又是为什么呢?虽然这一“设定”让孩子欠缺理性思考,但却让孩子的想象和学习都远超越成人。因为,要想象,你就得思考各种可能性,越多越好,甚至越疯狂越前所未有的越好。而大脑前额叶皮层会抑制你想象的宽度和广度。同时,前额叶皮层也是童年期最活跃的大脑区域,其最终形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童年的经验。在一定程度上,保持思想开放的时间越长,人越聪明。
我看到的:在园里,有各种类型的纸供孩子自由使用。一卷褶皱纸,2岁多的孩子拖着长长的褶皱纸在走廊上开心的大叫着跑,他们随意挥舞着,纸一会儿缠绕在身上,一会儿把他们绊倒,他们在自由玩耍中认识着这种纸的特性;3岁时,他们玩假装游戏,熟悉的褶皱纸被他们做成海盗的床、甘伯伯的河……这些想象、这些经验,未来又会被他们迁移成什么呢?
“有过去的我,才有现在的我。”人类受保护的、漫长的未成熟期在人类改造世界和自己的能力上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呢?
顾远老师说,真正的教育一定是通往自由的教育,让人有动力、有权利、有能力自由地探索未知。在人类的长河里,我们也许永远无法知道或者定义一个确定的答案,但是我们可以,而且必须一直勇敢的面对未知,并自由的探索下去。
深以为然,我认为这就是教育的本质。
在了解了儿童大脑的特点和教育的本质后,再来回答这个问题:我的幼儿教育第一性原理是什么呢?
肯定不再是XX学科启蒙了。
我的幼儿教育第一性原理是:在前沿的脑科学和儿童发展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支持儿童在自由玩耍中认识世界(物理世界和心理世界),实现全人的发展。
我们正在实践的幼儿教育3.0
读群岛的教育3.0的文章,经常能在里面找到我们实践的影子。谨以顾远老师著名的三句话浅谈一下我们正在实践的幼儿教育3.0.
学习在窗外
在教育1.0中,学习只发生在学校,其他地方都很难让人联想到学习,导致很多人离开学校进入职场,或只是进入其他场域,少了提供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的老师后,都不知道“该学习什么”和“如何学习”了。
好的教育首先是帮助学习者发现自己的兴趣,激发好奇心,获得内驱力去探索不同以往的世界。这时,学习会变成一个完全自动自发的过程,一个有趣的过程。所以,学习可以,也应该发生在任何场域,任何情境下。
每个孩子都带着迥异的气质、兴趣和家庭文化而来,在「春晓」,没有“我教你学”的自上而下的教学,在「春晓」,孩子们有大量的自由玩耍的时间,在有支持的环境里,孩子们会把自己的经历、兴趣和想象展现出来。孩子没有义务来告诉我们,他们想学什么,在做什么,对什么感兴趣,这些需要成人依靠细致的观察和对儿童的理解去解读,去提供支持。这些支持会发生在园里,也会发生在园外的任何场域。
比如,在园内,我们观察到有孩子连续几天用线条表征恐龙,我们假设他对恐龙感兴趣。在园内我们布置了有支持的环境:“恐龙小世界”、纸和笔等线条表征工具、橡皮泥和陶泥等塑形工具、积木等搭建工具、与恐龙有关的故事、科普等多类型书籍。(注:这些材料的投放是在观察记录的支持下有目的的、有间隔时间的投放。)
在园外,我们利用了上海的城市公共资源:带孩子们参观自然博物馆。参观他人对于恐龙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呈现方式,这既是输入,同时也是记录孩子们兴趣和疑问的好时机。
这些支持和学习发生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孩子们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在有支持的环境中成为自我导向的学习者——他们自发的查阅书籍,用线条表征恐龙;他们在假想游戏中探索布景、组织剧情、表演等戏剧元素;他们在参观自然博物馆后,也开始用积木和零散材料搭建“恐龙博物馆”,孩子们在这个合作搭建的过程中练习倾听、沟通、合作,体会彼此想法的叠加和反馈带来的敏捷和更新迭代、他们在参观自然博物馆后,自发的用陶泥表征恐龙化石……
过程中,他们又提出新的问题:这些化石是怎样运到博物馆的呢?在阅读过相关书籍后,对于考古学家和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工作又引发了他们的兴趣,他们又玩起了考古学家发现恐龙化石、运送去博物馆的假装游戏,在运送恐龙化石(小朋友)的过程中,他们又想办法找工具运送庞大沉重的“化石”并想办法让“化石”在运送的过程中保持平衡……在兴趣的驱动下,在有支持的环境中,学习真的是一个完全自发且有趣的过程,学习也真的成了一场无限的游戏。
此时,教育者的角色是:有针对性的观察记录者、环境设计者、孩子兴趣和眼界的拓展者、孩子们提出问题的共同探索者、相关学科工作者的思维模式的传递者……
上面写的是教师有目的的选择自然博物馆作为学习场域,实际上,更多的时候学习是随机发生,即兴涌现的。
比如,春晓的孩子们每周有两次会在公园里探索玩耍。这一天,我们在公园里偶遇了一大片被工作人员砍掉的树干和枝条,这一片绿变成了孩子们的探险地——他们假装是动物,在里面寻找自己的“窝”。
他们在这一片“野外丛林”中探险,起初每个人都既兴奋又紧张,因为在细细的错乱的树枝上保持平衡很困难,他们不可避免的会在失去平衡时抓住身边的人,尤其是小龄的孩子,而这会导致身边的人更容易栽倒。很快地,"丛林中"就出现了彼此埋怨怪罪的大喊声。他们大喊着埋怨对方,气氛变得很紧张,"探险"也停止了。
这时成人要做什么呢?给他们安排好位置,离得远远的?让他们立刻出来,免得受伤?还是把每一个张力出现的时刻,变成孩子们的learnable moment?
教育创新是一条不容易走的路,我们希望通过记录并分享教育创新者在通往教育3.0过程中的观察、实践和思考,让读者从中获得前行的动力、思维的碰撞和实践的启发。
在群岛,我们共创学习之道
在群岛,没有人是一座孤岛